匠心接力 建工青年续薪火 | 装饰集团召开2025年新招收毕业生导师带徒启动仪式

时间:2025-08-02

7月31日,装饰集团召开“匠心接力 建工青年续薪火”2025年新招收毕业生导师带徒启动仪式。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杜振羿出席并讲话,党委副书记、工会主席于洪满主持会议。公司领导班子成员,总经理助理、三大总监、总法律顾问、各部室负责人、各项目部经理、子公司负责人、各党支部书记、公司团委书记、2024-2025年度优秀师徒、2025年全体导师和新招收毕业生共计50人参会。

上午11时,会议在党委副书记、工会主席于洪满的开场词中拉开帷幕。他指出导师带徒对企业人才梯队建设的关键意义,强调“传帮带”是传承技艺、沉淀文化、培育骨干的重要路径,号召全体导师要将精湛的技艺、严谨的作风和宝贵的经验,如同火炬般郑重传递;寄语青年一代要接稳这份沉甸甸的期望,在实践的沃土中锤炼本领,书写青年人才成长新篇章。

副总经理陈悦宣读表彰决定会上,副总经理陈悦宣读《北京建工装饰集团关于表彰2024-2025年度优秀师徒的决定》,公司领导为2024-2025年度优秀师徒颁奖。证书与掌声背后,不仅是企业对“以老带新、以新促老”带教精神的肯定,更吹响了“向优秀看齐、为成长奋进”的号角。公司领导与2024-2025年度优秀师徒合影留念导师引路,青蓝辉映,方能薪火永续。党群工作部副部长、团委书记陈晓丽作为优秀青年导师代表,倾囊相授宝贵带教智慧;第四项目部副经理王东东作为本届新生代导师代表,讲述属于新一代导师的育人新篇章。

与会人员共同观看新员工实习采风视频,感受新员工们历经半个月的项目实践,从懵懂到从容的生动蜕变。副总经理陈悦宣读2025年新招收毕业生导师带徒结对名单,公司领导为新任导师颁发聘书。

古有“束脩六礼,敬茶拜师”,今有“愿景为约,信笺寄情”。两对新员工师徒代表并肩执笔,现场签署并封存《成长愿景信》,一封封信笺,凝聚着导师的殷切期望与徒弟的铮铮承诺,既是师徒情谊的见证,更是职业传承的起点;他们互赠礼物表达心意,共启师徒新征程。全体导师与徒弟将写满初心誓言的愿景信,一同投入信箱,让约定在时光中沉淀,让承诺向未来延伸。

未来可期,新程待启。新员工徒弟代表徐健康作表态发言,他以“责任、奋进、勇敢、感恩”为关键词,表达对企业搭建成长平台的谢意,未来将以导师们为榜样,在实践中锤炼技能、在挑战中突破自我,让青春在岗位上闪光。学习培养,成长成才。在为期半个月的实习中,公司从导师配备、计划制定到多维考评,最终评选出“最佳新人奖”,公司领导为获奖者左宇爽颁奖。接过这份肯定与激励,左宇爽在表态发言中也传递出不负期许、继续深耕的坚定信念。与会人员共同观看导师带徒沙画宣传视频,回顾历年导师带徒培养成果,展望“匠心传承、人才辈出”的崭新未来。

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杜振羿指出,2025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,也是“十五五”规划谋划之年,导师带徒活动作为人才接续的“孵化器”,文化传承的“连心桥”,个人成长的“快车道”,不仅是公司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,更是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、筑牢基业长青根基的关键一环。为进一步落实人才强企战略,为企业培养出“懂技术、精业务、能创新”的青年人才,杜振羿倾情寄语广大导师和徒弟:

希望全体导师一要以身作则,率先垂范要严格要求自己,发挥示范引领作用,强化师徒双方履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,做好青年员工的“引路人”;既要在专业技能上给予指导,更要在职业态度、工作作风上树立榜样,用企业文化引领和凝聚青年。二要因材施教,注重实效要结合个性特点与发展需求,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,杜绝“一刀切”、“放养式”带徒;要注重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,通过“强基础”、“练内功”,确保徒弟真正学有所得、学有所获、学有所成,为进入公司“栋梁计划”青年培养体系人才库奠定基础。三要倾囊相授,亦师亦友要及时关注徒弟的思想动态和职业规划,及时倾听困惑,帮助解决实际问题,做徒弟的良师益友;要通过“传、帮、带”的方式,将专业知识、岗位技能、职业素养传授给年轻员工,助力他们快速成长为公司青年人才队伍的主力军。

希望全体徒弟一要主动学习,以“求真务实”的精神夯实基础要端正态度,始终保持“空杯心态”,虚心向导师学习;不满足于“被动接受”,不怕“犯错误”,不怕“问问题”,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,从问题中汲取经验,多提问、多总结、多实践,形成“比学赶帮超”的良好风气。二要脚踏实地,以“抗压破难”的毅力磨炼心智要从点滴小事做起,筑牢职业根基,力争在职业道路上行稳致远;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,要敢于冲锋在前、迎难而上;要勇于探索未知领域,将挑战转化为成长的机会,彰显出青年人应有的闯劲、锐气和担当。三要勇于创新,以“终身学习”的姿态拥抱变革既要认真学习导师的宝贵经验,又要结合新时代、新技术,积极提出个人见解;既要做传统文化传承者,又要做跨界融合的探索者;既要深谙工程本质,又要驾驭数字技术;既要尊重传统工艺,又要勇于突破边界,敢于尝试新方法,为公司青年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。